1.运动物理治疗的概述
运动疗法(therapeutic exercise)指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,采用主动和被动运动,通过改善、代偿和替代的途径,旨在改善运动组织(肌肉、骨骼、关节、韧带等)的血液循环和代谢,促进神经肌肉功能,提高肌力、耐力、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,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,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。
2.基本原则
(1)因人而宜:按照各个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、疾病情况、康复需求等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和方案,并根据治疗进度和功能及时调整方案。
(2)循序渐进:应激适应性要逐步建立,训练效应符合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,参加康复训练是技能学习过程,神经-肌肉功能重建也是系统在学习的过程,因此运动强度应该由小到大,运动时间由短到长,动作复杂性由易到难,休息次数和时间由多到少、由长到短,训练的重复次数由少到多,运作组合由简到繁。
(3)持之以恒:训练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显著效应,停止训练后训练效应将逐步消退。因此康复训练需要长期持续,甚至维持终生。
(4)主动参与: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。只要主动参与,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。运动功能不可能通过被动治疗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。
(5)全面锻炼:人体的功能障碍是多器官、多组织、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,康复的目标应包括心理、职业、教育、娱乐等多方面,最终目标是重返社会。因此康复治疗应该全面审视,全面锻炼。
3.基本类型
(1)力学和运动学原理:肌力训练、关节活动训练、耐力训练、呼吸训练、平衡训练、协调性训练、牵张训练、牵引、手法治疗、医疗体操、步态训练、转移训练。
(2)神经肌肉促进技术:常用的有Bobath技术、Rood技术、Brunnstrom技术、本体感觉促进技术(PNF)和运动再学习技术。
(3)代偿和替代原理:假肢、矫形器、辅助具应用、能量节约技术。
4.基本体位
(1)功能位:指当肌肉和关节功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,可以使肢体发挥最佳功能的体位,通常为肌力平衡位,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。
① 上肢功能位:多为屈曲位,肩关节屈曲45°,外展60°,肘屈曲90°,前臂中立位,腕关节背伸30°~45°,稍尺侧屈,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稍屈曲,食指至小指屈曲度有规律地递增;拇指在掌平面前方,掌指关节半屈曲,指间关节微屈曲。
② 下肢功能位:多为伸展位。髋伸展,膝屈曲20°~30°,踝90°中立位。
(2)抗痉挛位:指在肢体对抗痉挛的体位,用于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。体位与痉挛模式有关。原则上使肢体向痉挛的相反方向牵张,从而尽量牵张痉挛肌。
5.主要目的
(1)牵张短缩的肌肉肌腱关节囊及其他软组织,扩大关节活动度。
(2)增强肌肉的肌力和耐力。
(3)抑制异常的肌张力,使肌肉松弛,缓解其紧张度。
(4)针对患者的功能,如脑卒中后的肢体偏瘫,对瘫痪肢体施行运动功能的再学习训练,改善神经肌肉功能。
(5)克服患者的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,提高患者身体移动和站立行走功能,提高平衡和协调功能。
(6) 通过运动训练,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:压痛、肌肉痉挛、关节挛缩、骨质疏松、便秘等。
6.特点
运动能力是健康和幸福的基本元素,运动依靠一系列人体不同水平功能的整合、协调来完成。
运动是有目的性,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。物理治疗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运动需求和潜能。